乾祐四年,公元951年,位于山西太原府的一个小国突然迎来了一个新的帝王——刘崇的登基,他自此建立了北汉。虽然北汉的疆域狭小,且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中可算最弱,但刘崇这个开国皇帝却是个充满雄心壮志的人。
他常说:“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这一句话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。刘崇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梦想,那就是要反攻五代政权中的后周,恢复昔日后汉的辉煌。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宏伟的目标,就是要挽回父辈未竟的事业,重塑曾经的荣光。
五代的历史充满了动荡不安。先是后梁皇室内斗不断,结果被后唐趁虚而入,后梁灭亡,后唐接班。接着,后唐内部又出现严重的分裂,后晋趁机崛起,并借助契丹的力量灭掉了后唐。然而,后晋最终因过度依赖契丹而被反噬,最终被契丹彻底击败。
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是“内斗”,无论是曾经的盟友,还是合力打下帝国的同袍,最终几乎都走向了相互厮杀的结局。尤其是后汉的建立,刘知远和刘崇的家族背景中充满了复杂的命运纠葛。刘知远虽然在太原打下了后汉的江山,却因为病重早逝,未能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梦想。刘承祐继位后,治国能力平庸,心胸狭窄,政治猜忌成性。这样一位皇帝,不仅未能稳住朝政,还引发了郭威的叛乱。
展开剩余76%郭威在朝廷内外积累了极高的人脉和声望,当刘承祐因猜忌而逼迫郭威叛变时,后者举兵反叛,迅速夺取了帝位。为了推翻昏庸的隐帝,郭威发动了政变。然而,杀掉刘承祐并未让他顺利登基,他却开始顾虑自己的名誉和未来。一方面,他的支持者多,且有一定的权力基础,但另一方面,他深知自己若贸然称帝,必然会引来不小的争议与非议。
权衡再三,郭威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。他并未直接发动对刘崇的攻击,而是选择与其进行政治交换——他向刘崇提出,要立刘赟为帝。郭威承诺,只要刘崇将儿子送到开封,他就能让刘赟顺利登基。刘崇不疑有他,满心欢喜地将儿子送去,然而,刘赟却在到达开封后不久被郭威毒死,刘崇的计划完全被打破。
此时,刘崇感到万分震惊和悔恨。他心中曾寄望于刘赟这个儿子能够继承皇位,但如今,刘赟死了,整个计划也付之东流。郭威此举令刘崇的怒火彻底爆发,他决定亲自称帝,重振北汉,并以此复仇——不只是为了父亲的遗愿,更为了已故长子的冤屈。刘崇也许并没有幻想过会在短期内推翻后周的庞大帝国,但他决心拼尽全力去尝试。
然而,北汉的现实并不如刘崇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。北汉的国土狭小,军事力量有限,连与后周相对抗的基础都没有。为了增强国力,刘崇曾多次寻求外援,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依赖契丹人。石敬瑭曾通过向契丹割地求援,而刘崇在考虑到北汉的弱势后,也决定效仿这一策略。但契丹虽然是强大的外援,却并非随便就能得到它的支持。刘崇虽求助,但最终只能勉强得到契丹提供的几千兵力。
北汉的作战并不顺利,乾祐四年,刘崇出兵攻击后周的河北晋州,然而长达六十天的围城战毫无进展,最终撤退,损失惨重。次年,他又发起对府州的攻击,再度遭遇失败,兵败如山倒,不仅城池未攻下,连自家地盘岢岚也被敌人夺走。
尽管接二连三的失败,刘崇却没有气馁,反而愈加坚定了复仇的决心。终于在乾祐七年,公元954年,后周的太祖郭威去世,养子柴荣即位,政权动荡,刘崇决定再度出兵。他这一次不仅向契丹求援,还亲自起兵大规模进攻,誓要通过一场决战来决定北汉的命运。
然而,历史总是出人意料,刘崇最终还是未能战胜后周。柴荣不仅迎战如神,还在高平之战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刘崇,彻底打破了北汉的最后希望。刘崇在惨败后,只能狼狈地撤回北汉。
时运不济的刘崇最终在乾祐七年十一月去世,享年六十。临终时,他望着北方的山川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遗憾。北汉在他去世后迅速陷入衰败,而刘崇的儿子刘钧继位后,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空壳化的帝国。无论刘钧如何努力,他都无法挽回父亲留下的残局。北汉逐渐走向灭亡,刘钧自己也在十四年后死于病重,年仅四十三岁,留下的是一片萧条和沉寂。
历史的车轮最终碾过了北汉,留下的只是淡淡的遗憾与无尽的空虚。刘钧的统治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事,而北汉的命运也随着他走向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